CBRC 有机整合两岸三地的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北京的国家金融政策优势和长三角的“产融结合”的实践优势,围绕银行业全流程开展前瞻性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为服务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和数字化、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和平台对接。
凭借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及浙江数字金融科技联合会多年的“银行国际化指数研究”及“银行数字化研究”,并联合台湾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及AFMA的“银行业竞争力研究”,CBRC致力于携手提升银行业研究水准。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
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
共同发布
第三届2019钱塘江论坛发布会28日在杭州召开,发布会上,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与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共同发布《2019全球金融科技产业40城(Top 40 Global Fintech Cities by Industry》
在当前世界多变格局之下,金融科技已然成为全球各国抢占新局高地的着力点。从风投垂青到上市新贵,金融科技企业顺势而为,发展壮大,共同成就了飞速前行、不断跃迁的金融科技产业。城市,作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依存的基本单元,肩负着培育土壤、优化生态的关键使命。虽然经过几年发展,以北上深杭为代表的中国城市、以旧金山(硅谷)、纽约为代表的美国城市和以伦敦代表的英国城市已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中展露锋芒,但在各国均以战略高度争抢的要道上,仍需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不断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
继2018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首次发布《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数》11月在杭州发布《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后,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司南研究室联合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将在2019年推陈出新,以更广更深的要求陆续推出涵盖金融科技产业、体验、生态的全球和中国系列报告,本次《2019全球金融科技产业40城(Top 40 Global Fintech Cities by Industry)》即为首篇,以指数观城市产业现状,以数据供全球分析参考。
无吝于宗,共济天下。城市要发展好金融科技产业仍需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心存金融普惠愿景,重点服务实体经济,把握历史机遇,共建、共创、共享新时代!
2019全球产业40城
本报告着眼于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聚焦城市中的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及累计融资5000万美元以上头部企业,深入探索遍布全球六大洲的70多座城市并遴选TOP40。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中所指的“金融科技产业”主要包含了互联网银证保、新兴金融科技业态及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等,传统金融科技化因为发展模式较为不同,将会在后期系列报告中具体展开。
从指数中可以看到,全球金融科技产业40城的“8+32”格局已逐步成型。第一梯队中,中美G2引领明显,八城中中国占据4席(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美国占据3席(旧金山(硅谷)、纽约、芝加哥)、欧洲仅伦敦入列位居第五。在第二梯队中,亚洲力量突出,包揽14席;美欧势均力敌,各获7席和8席。
九大发现
本报告分别从城市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上市企业、融资青睐三大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现象和本质,总结了九大发现。
行百里者半九十,本报告的“发现”是“九”点不是“十”点,也代表了我们对行业和对自身研究的态度:不是留下了“一点”不足,而是留足了至少一半的潜力和空间,希望产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能一起携手,行稳致远。具体图表分析详见后文PPT。
整体总览
无论依靠先天禀赋或是先发优势,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上海、伦敦、杭州、深圳、芝加哥所组成的第一梯队八大城市已然占得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先机,不仅排名连续3期趋于稳定,而且平均分较第二梯队高41.93分,护城河已初步建立。此外,从指数分布来看,TOP40城指数总体呈长尾分布,第二梯队平均相邻分差较小(为1.22分),更易超越前方城市,而第一梯队平均相邻分差更大(为4.11分),格局更难打破。可以说,这样的现象正是印证了古话所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后来者在跨越差距实现突破的征途上需加倍努力。
在第一梯队的花团锦簇之下,亚特兰大、香港、巴黎、新加坡、悉尼等带领的第二梯队亦有许多亮点,尤其是那些“奋起直追者”的身影引人瞩目:墨尔本、阿姆斯特丹、苏黎世、巴黎和雅加达的产业排名分别相比去年上升了23名、17名、16名、12名和9名,这些城市多集中于澳洲、北欧和东南亚地区,且“努力”方式各有不同,如墨尔本和巴黎深耕已上市企业,大幅提升市值,而阿姆斯特丹、苏黎世和雅加达则通过优质企业吸引大量融资。
后起新秀的涌现也意味着群雄逐鹿绝无常胜,对头部城市而言,虽优势暂稳,但如不心存危机感、保持进步姿态,或将如逆水行舟。
从企业数量来看,网贷、第三方支付、信息服务、综合型金融科技占据全球金融科技业态前4,合计占比高达六成,其中,随着“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是未来全球金融中心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资源”的认知逐步成为共识,以信息服务(如金融IT)为代表的相关产业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而“综合型金融科技”排名第4,则表明了在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企业多元综合发展渐成趋势。除此之外,在技术领域,区块链排名最高位列全球第五。
从地域分布来看,国别之间业态分布各具特色。通过中美对比可以看到,中国的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典型地表现为需求驱动型,其网贷、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众筹等以客户需求为主要动力的业态占比极高,而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型业态仅占5.6%。相比而言,美国则更多地以技术驱动发展,不仅信息服务业态占据榜首(24.0%),且区块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业态占比达12.0%,约为中国的2倍。业态分布不同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国发展模式的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抑制、监管支持、客户拥抱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闪耀于世界金融科技舞台,但在国际竞争持续加剧、产业逐步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技术、人才、监管等关键因素的支撑将会愈发重要。
本报告汇总整理了全球各城市金融科技上市企业数量、市值、均值等信息,分别得出了TOP10城市榜单,并对市值TOP10企业也进行了同步展现。
从企业上市地选择来看,全球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市值TOP20企业均在本地证券市场上市,这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土上市的相对优势。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却舍近求远,仅有36%的企业选择在国内上市,远低于欧洲的100%、美国的82%以及全球平均(6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对上市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有较高要求,而绝大多数金融科技企业还处于发展扩张期,其盈利表现较难达标,因而纷纷选择了门槛相对较低和监管更为灵活的欧美交易所及港交所开启下一阶段的征程。
但我国不断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的上市制度以及不断建设的科创板都将给创新型企业带来更多的选择,以活跃的资本市场支撑全国创新发展。
从上市企业TOP10城市榜单中可以看到,以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在金融科技上市企业数量和总额中都名列前茅。
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中国金融科技上市企业“量”的背后却缺乏“质量”的支撑,发展隐忧犹存。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企业在全球城市市值均值榜中仅有杭州以第10名进入TOP10,在全球最高市值金融科技企业前10中中国企业仅占2席(东方财富、恒生电子),前20仅占4席(再加同花顺、拉卡拉),而在全球最低市值企业前10中中国企业则有6家,前20有11家(具体图表分析详见后文PPT)。从纵向对比来看,中国目前上市市值最低的10家金融科技企业中,有8家企业市值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跌(8家平均跌幅为520%),其中网贷领跌,最高企业跌幅1498%,处于退市边缘。
与上市企业类似,本报告汇总整理了全球各城市累计融资超5000万美元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融资额及均值等信息,分别得出了TOP10城市榜单,并对累计融资额TOP10企业也进行了同步展现。
从各城市企业融资额集中度来看,部分城市头部企业吸纳大量融资,一家独大现象趋于明显。旧金山(硅谷)、北京、纽约、伦敦等地融资额TOP3企业融资额占比均低于4成,发展较为均衡,呈现百家争鸣局面。但与之相对的是,杭州、香港、南京、亚特兰大等城市TOP3企业融资额占比超9成,其中南京的苏宁金融(占城市总融资额95%)、杭州的蚂蚁金服(占城市总融资额91%)等行业巨头更是凭一己之力占据了所在城市绝大部分的融资总额。在金融科技企业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经营的今天,金融科技巨头独木成林,带动了城市金融科技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独木成林的虹吸效应或有致城市产业整体发展失衡之虞,亟待优化。
在提升金融科技产业实力之时,不应仅仅着眼于企业本身,还需关注城市整体生态优化。本报告在横向对比城市融资情况时发现,一方面,城市融资集中度较高,头部城市更受资本青睐,集聚大量融资,融资总额TOP20城市的融资额达1310.8亿美元,是第21-40名城市(82.6亿美元)的约16倍。另一方面,城市间增速差异较大,融资总额TOP20城市的融资额增速达167%,是第21-40城市(增速19%)的约9倍,城市优良的整体能力和生态正在助力其内部企业个体加速成长。因此,城市应格外注重其金融科技生态整体优化,只有当城市成为“良木”才能引得凤凰栖息,为优质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入良性循环。
浙江求是创新研究院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
共同发布
2020年10月24日,浙江求是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司南研究室在“2020年度新阶层论坛暨浙大ZIBS上海论坛”上联合发布《2021未来之城报告(Future Cities 2021)》。本报告是“未来之城”系列报告的第二期成果,延续首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民众三方指标体系,拓展全国城市样本,在发现未来之城的同时,探寻未来之路。
本次报告主题是“随事而制,蹄疾步稳”。具体而言,“随事而制”,旨在鼓励各城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照搬,能够在真正了解自身禀赋并看清未来趋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去发展;“蹄疾步稳”,表达的是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城市若要有所突破必须“蹄疾”,撸起袖子加油干,但同时一定要“步稳”,以可持续发展之心处理好“快速度与稳步子”的关系。
核心特色
五大理念指引方向
五大发展理念,自2015年正式提出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相关内容300余次,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创新之于经济增长、协调之于均衡发展、绿色之于生态和谐、开放之于内外联动、共享之于公平正义,五大理念指引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未来之城”从五大理念出发,延伸出五个评价维度,并非单一指数,亦不一味强调排名,而是希望帮助各个城市明晰自身优点与不足,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
三大视角全面衡量
政府、企业、民众构成了一座城市最为核心的发展力量,政府是保障、企业促经济、民众为根本。“未来之城”从政府、企业、民众三方着眼,分别度量三大主体在城市发展中所做的努力与相应的成果,发现城市发展中不同主体力量的差异与短板,探索各主体合力发展的最佳结构,为城市新发展寻找着力点。
近五十城深入摸底
本期以直辖市、副省级市以及经济实力较强的49个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GDP共计50.2万亿元,占全国的51%;常住人口共计4.4亿人,占全国的31%。本期不仅依托49城评选出十大未来之城,后续完整报告还将对优秀案例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城市基因,解构城市举措,推广城市经验,实现指数的有益拓展。
指数逻辑
“未来之城”是由五组指数组成的指数系统,从五大理念、三大视角出发,分别构建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指数,各指数TOP10城市即被对应着评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之城,并将根据城市在五组排名中的综合表现,进一步评选出“未来之城”。
核心观点
根据指数结果,本报告核心结论如下:
创新:资源集聚日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十座创新之城相比去年未有变化,有4城有具体排名变动。其中,深圳凭借出色增长(12个创新指标中11个指标同比上升,平均指标增长率达23.5%)进步1名,与北京并列第一,上海、广州、杭州分居第3-5位。与此同时,创新之城地域差距明显,东、中、西部与南北方对比均呈二八之势,东部地区包揽8城,南方地区亦然。
总体而言,我国各城创新发展呈现“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现象。一方面,城市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且集聚之势日盛,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五城的科技财政投入、企业R&D经费支出、专利申请总量占本报告49个样本城市的比重分别为51%、40.6%和34.3%,同比上升0.9%、5.1%与8.8%;另一方面,各类创新指标均出现高总量与高占比同存现象,以科技财政投入为例,科技财政投入总量越高的城市,其科技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财政投入的比重也相对越高,尤其是深圳表现着实优异,2018年深圳科技财政投入高达555亿元(同比增长57.74%),占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支出的13%(同比增长69.21%),均位居全国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协调:“不”协调仍然存在,多举措推动破壁
十座协调之城相比去年也未有变化,且仅3城有排名变动,相比创新之城更为稳定。其中,杭州超越南京位列第五,宁波积极打造营商环境3.0,排名首次进入前十。就全国而言,协调发展的地理差距仍然明显,长三角区域整体协调较京津冀、珠三角表现更优,几占TOP10城半壁江山。此外,东部地区与南方地区优势显著,协调TOP10城中仅北京一城为北方城市。
深入来看,尽管全国发展“不协调”现象仍存,但各方都争相“破壁”:在互联互通方面,面对北京、上海承担全国近1/4飞机流量的局面,民航局促增量与调结构齐发力,计划2035年全国运输机场达450个,相比2019年几乎翻一番;在营商环境方面,目前北方仅1城进入全国营商环境TOP10,南北差距明显,但不仅自2020年1月1日起首个国家层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施行,而且北京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陕西清理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黑龙江开展专项整治等均反映出了北方城市积极开展营商环境优化的决心和行动。此外,在城乡协调方面,当前虽本报告49个样本城市中仍有32城其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城镇居民一半,但可喜的是共有42城的城乡收入差距相比去年有所缩小,东莞、济南、大连、沈阳、南宁更是表现最优,同比降低率超3%。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
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
共同发布
漫卷全球的金融科技风云掀起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正改变着中国,也重塑着世界。当金融与科技相遇、传统与创新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激荡出城市的万千气象。放眼全球,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纷纷转型,无一例外争抢科技高地,美国、英国、新加坡、瑞士等都在力推本国城市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以战略高度抢占时代风口。聚焦中国,一方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已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中展露锋芒,积极引领;另一方面,在监管趋严之下国内金融科技行业都经历了一轮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全球金融科技新力量在生长,新变化在积聚,新挑战在酝酿。未来,各城市只有更好地取长补短,强基固本,殷实发展家底,全面把握传统金融科技化、互联网银行普惠实践、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监管创新等领域发展机遇,才能在新一轮全球金融科技竞争赛上跑出好成绩。
三年春秋
金融科技中心指数
继2017年9月在杭州首次发布《2017金融科技中心指数(Fintech Hub Index)》以来,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司南研究室携手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等机构已基于指数连续三年发布《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2019全球金融科技产业40城》等系列报告,持续记录和追踪国内外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捕捉各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机遇。秉着“在继承中创新”的理念,每期指数均从企业、民众、政府三大视角出发,以金融科技产业、体验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保持稳定、科学可比基础上不断完善,客观评价城市的每类参与主体,帮助城市定位自身以及寻找差距与不足,有的放矢推进金融科技发展。
本期报告,我们将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球对标,中国聚焦”的双重视角,锁定八大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深入解密其发展动力和独特经验,并聚焦国内30余个城市金融科技产业、体验和生态发展状况,着力描绘其金融科技发展全貌,发掘优秀实践。具体榜单和分析要点详见后文及附录。
全球对标
解密世界样板动力源泉
全球对标,旨在通过探索遍布全球六大洲70多座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现状,评选出TOP20并对其中最优异的八大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进行详细分析,解密世界样板的发展经验与动力源泉。
根据总排名,我们将全球20个城市划分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和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具体而言,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从去年的7个变成了8个,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上海、伦敦、深圳、杭州仍牢牢占据前七名,除深杭并列第六外排名并无变化,而芝加哥发展迅猛顺利晋升世界金融科技发展第一梯队,位列第八。与此同时可发现,亚美仍然持续引领着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且中美G2明显,八城中中国占据4席,美国占据3席,欧洲仅伦敦入列位居第五。在12个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中,亚洲占据半壁江山拥有6个席位,澳洲、美洲、欧洲各占2席,呈现亚洲全面铺开、全球多点发展之势。对比去年排名可见,金融科技赛道上新星涌现,墨尔本、南京、孟买等城进步明显,首次跻身全球前20;但同时战无常胜,香港相比去年下降5名,居广州之后。
纵览榜单,八大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当之无愧,不仅平均分较区域金融科技中心高22分,而且牢牢占据90%的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市值和77%的金融科技优质企业(累计融资额超5000万美元的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总额。因此,下文将对八城进行深度解密,具体如下:
北京:全面发展,政策加持
北京金融科技产业、体验、生态多面综合发展,几无明显短板。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一,金融科技体验排名第五,生态较去年进步一名居全球第三。具体来看,一方面,北京集天下之智成天下之事,其集聚了13家金融科技上市企业、60家融资额累计达5000万美元金融科技企业的风光背后,离不开上市总市值位列全国第一的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27家顶级学府、数量占全国半壁江山的两院院士等合力形成的强大支撑。另一方面,北京充分保持政策加速度,率先出台全国首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启动金融科技与专业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并形成“1+3+N”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创新性地开发 “冒烟指数”和监测预警平台,为金融科技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旧金山(硅谷):科技驱动,风投助力
旧金山科技力量领先全球,重视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背靠全球顶级高新技术创新中心——硅谷,旧金山拥有的全球科技企业TOP200总市值位列全球第二,汇集了Google、Facebook等大型科技企业总部,并推动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业态的迅速发展。同时,作为全球最发达的风险投资中心之一,旧金山的风险投资高度活跃,有效支撑了创新活动的开展。近水楼台先得月,其融资额累计达5000万美元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及融资总额均列全球第二。此外,旧金山人才优势显著,产学研联动堪为全球典范。一方面,城市名校综合实力排名全球第二,拥有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高校;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无间合作,不断推动金融科技前沿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亦争科技中心
纽约传统金融基础雄厚,正积极探索科技化转型。作为当之无愧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全球金融机构TOP200总市值排名全球第一,同时其传统金融科技化程度蝉联全球首位,摩根、花旗、高盛等在科技化转型上大动作频频。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纽约自21世纪起发力集聚科技产业,对其重视程度逐年递增,全球科技企业TOP200总市值排名全球第四,正争做全球科技中心。在此背景下,纽约金融科技发展强劲,融资额累计达5000万美元的金融科技企业数已跃居全球第一。在优化金融科技生态方面,纽约政策支持与监管规范双管齐下,得分相比2018年分别上涨5.6分和11.5分,州政府成立全美首个数字货币研究工作组、州金融服务部(NYDFS)增设加密货币监管专职部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成立金融科技顾问组等行动正为其生态完善不断注入力量。
上海:金融定位精准,科技同步发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精准,已建立起金融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自1992年确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以来,上海金融产业迅速发展,头部非银机构、交易所等金融要素集聚,拥有18家上市金融机构、4家全国性交易所,并积极践行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启动沪伦通等创新举措。目前,上海已成中国GDP“3万亿俱乐部”第一城,其GDP规模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城市经济实力雄厚。与此同时,上海科技产业同步发力,助力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上海科研实力居全国第二,公共财政科技支出居全国第一,正稳居G60科创走廊“一核”之位,蹄疾步稳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在科技助力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已拥有10家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居全球第二,总市值近250亿美元。除此之外,上海牢牢把握政策机遇,持续提升监管能力。一方面,上海紧抓1992年浦东新区、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三次政策红利,开启跃迁式发展;另一方面,上海金融科技政策监管能力提升迅速,政策监管排名全球第五,其中监管力度位居全国第一,先发试点成立上海金融法院,孕育中国司法系统创新成果。
伦敦:生态优化力求面面俱到
与纽约及上海相似,伦敦也致力于同步发展金融与科技,力图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在金融方面,伦敦全球金融机构TOP200总市值位列第四,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在科技方面,伦敦大胆提出“东部硅谷”设想,成立意在比肩美国硅谷的科技城(Tech City UK),并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伦敦金融科技发展之势亮眼,融资额累计达5000万美元的金融科技企业数排名全球第四。同时,伦敦人才不断集聚,各大高校正快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对金融科技重大发展机遇,伦敦保持抢人才姿态,通过增加科技签证发放等方式海纳全球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牛津大学等各大顶尖院校纷纷率先推出金融科技课程,从根本上强化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理论和人才支撑。在政策监管方面,伦敦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且其监管创新已成全球先驱。2018年,伦敦推出“涡轮增压”金融科技规划,并通过启动金融科技周、召开创新金融全球峰会等多样形式促进金融科技行业高层次交流;在监管规范方面,伦敦持续领跑全球,率先提出已被世界各国所借鉴的“监管沙盒”,并成立加密货币特别工作组以尽可能减少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潜在风险。
深圳:开放创新持续激发活力
从“烂泥塘”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力行开放,广聚天下英才。2018年,深圳人口净流入量居全国首位,且人口结构良好,15-59岁年龄段人口比例高达81.9%。在此基础上,深圳于2019年新出台一线城市中最宽松的落户政策,不遗余力吸引海内外英才。在开放的同时,深圳也保持初心,将创新与变革基因深植城市发展。无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试点数字货币,还是落地开拓性的《深圳市机构改革方案》、由内向外落实改革,深圳都走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的最前列。此外,深圳着力优化生态,力图补齐科研与监管短板且成效显著。相比去年,深圳金融科技生态排名跃升12名位居全球第六,推动央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项目落地、成立国内首家监管科技研究院等举措都为深圳生态的持续优化添砖加瓦。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民众创新意愿极强,2018年专利申请总量22.9万件,每万人平均拥有专利175件,均为全国第一。
杭州:政策持续推进,强化应用创新
杭州全力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离不开政府的开明政策支持。在建设过程中,杭州市不断推出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等政策规划,顺利引入世行与中国互金协会全球数字金融中心项目,其推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杭州互联网法院也荣获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实属政府开明典范。此外,杭州数字经济基础雄厚,创新氛围浓郁。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源地,杭州不仅拥有世界级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金服,而且融资额累计达5000万美元的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总额高达268亿元,居全球首位。在科技产业上,杭州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等57家上市科技企业,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尤为重要的是,杭州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应用与体验,建立了“全球移动支付之城”发展典范,其金融科技体验连续三年获全球第一,金融科技应用率(金融科技使用者占比,下同)达93.53%,已有超过98%的出租车、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50%的餐饮门店支持第三方支付。
芝加哥:立足现有禀赋,重视金融普惠
首次跻身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之列的芝加哥充分立足现有禀赋,打造全球加密货币交易中心。作为全球金融衍生品、保险和风险管理中心,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加密货币衍生品合约,以其人才、技术与经验促进数字货币行业发展。同时,芝加哥重视金融普惠,积极鼓励金融科技发展,意在以金融技术创新促普惠金融发展且初见成效。据统计,芝加哥融资额累计达5000万美元的金融科技企业数排名全球第九,并已有3家金融科技企业成功上市。除此之外,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芝加哥金融科技生态逐年改善,数字基建与科研能力分别位居全球第五和第七,但金融科技应用率仅36.2%,场景拓宽潜力可期。
中国聚焦
细观三方发掘优秀实践
中国聚焦,旨在深入国内,综合考量全国37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金融科技发展实力,以此评选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TOP20并对其金融科技产业、体验、生态进行细观,记录变化、发掘潜力并总结更可复制的优秀实践。
根据总排名可明显看到,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和香港等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的强劲引领和驱动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世界级的金融科技高地。具体而言,头部城市排名稳定,北京、上海连续三年位列第一与第二,杭州、深圳逐鹿激烈并列全国第三,广州超越香港排名第五。除此之外,众多城市加强发力,成都、武汉等中部城市逐步崛起,本期新增城市苏州各方面表现喜人,进入前十;宁波、青岛、长沙较2018年均进步4名。
金融科技产业:
头部基本成型,行业风云变幻需不忘初心
就产业而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香港所组成的TOP5城市已然占得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先机,不仅排名连续3年趋于稳定,而且平均分高出其他城市平均分40余分,护城河已初步建立。从具体业态来看,在严监管下,新兴金融科技业态经历了大浪淘沙,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企业数或大幅下降或再无新增,大数据征信行业也受到了更为严格的管控,一成企业被取消资格。在互联网银行、证券与保险领域,截止目前全国共有9家互联网银行、4家互联网保险和4家互联网证券,均在不断发挥科技化优势,深耕普惠助力实体发展。其中,互联网银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行业集中度虽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位于深圳的微众、位于杭州的网商、位于成都的新网占据了70%以上的全国互银市场规模。此外,传统金融科技化渐成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中坚力量且北京领衔。其中,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科技化主力,业务、场景、产品多点开花,但公司治理、体制机制等“内部生态”仍需完善,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领域,以信息服务(金融IT)、云计算、区块链、5G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表现远超其他城市,其中,北京区块链和云计算贡献率均为全国第一,深圳5G贡献率全国第一。在国际竞争持续加剧、产业逐步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实现从市场驱动转向“市场+技术”双驱动将成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关键。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
携手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大ZIBS)
浙江省前景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研究中心(IDR)
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
共同发布
2019年12月7日,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司南研究室携手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大ZIBS)、浙江省前景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研究中心(IDR)、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联合发布《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Global Fintech Hub Report 2020)》,纵览全球七十余座城市,通过指数全面展现全球金融科技版图及发展趋势,根据指数排名结果精选TOP40分析其金融科技产业、体验和生态发展状况,并基于此尝试回答“要不要发展金融科技”、“发展怎样的金融科技”以及“不同城市怎样发展金融科技”三大重要问题。
报告的主题是“千帆竞发,器利者先”,具体而言,“千帆竞发”指全球金融科技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世界各国在赛道上激烈角逐,唯恐落后;“器利者先”,表达的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城市想要抓住发展机遇就要“先利其器”。此处的“器”是市场、是规则,更是技术,表明金融科技发展需要技术驱动,也需要与市场和规则同频联动。
2020排名
总排名:8+32+N全球金融科技版图
根据总排名从高到低,我们精选前40座全球城市,划分为八大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和32个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具体而言,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从去年的7座变为8座,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上海、伦敦、深圳、杭州仍牢牢占据前七名,除深杭并列第六外排名并无变化,而芝加哥发展迅猛,顺利晋升世界金融科技发展第一梯队,位列第八。与此同时可发现,亚美仍然持续引领着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且中美G2明显,八城中中国占据4席,美国占据3席,欧洲仅伦敦入列位居第五。在32个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中,亚洲牢牢占据优势拥有13个席位(占40.6%),欧洲新晋3城共占9席进步明显,美洲、澳洲分别拥有7席和2席,而提升了7名的开普敦(第34名)首次入榜,为非洲取得“零”的突破。
对比全球与区域中心城市可见,全球中心城市总指数得分全部在60分以上,平均分达75.5分,较区域中心城市均值(47.6分)高出27.9分,且聚集了前四十城中72%的上市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和92%的市值,以及69%的未上市高融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和77%的融资总额,是当之无愧的金融科技领头羊。对比去年排名可见,金融科技赛道上不乏新星涌现,墨尔本、苏黎世、孟买等城进步明显,首次跻身榜单。
产业排名:中国表现亮眼
从金融科技产业来看,在前20名城市中除中国城市外其余均为发达国家城市,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虽依赖城市自身禀赋,但如能像中国城市般抓住先机,则也能依靠先发优势换道超车。从洲际分布看,亚、欧、美洲基本三分天下,分别占7、6、5席。
体验排名:发展中国家全面领先
依靠广阔的市场和繁多的应用场景,中国城市包揽全球金融科技体验榜单前八名,而印度、南非、俄罗斯等国也正发力提升金融普惠,与中国城市一同包揽榜单前15名,从洲际分布来看,亚洲表现出色在前20名城市中横扫13席,欧、美、非洲各占4、2、1席。
生态排名: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金融科技生态排名与产业排名高度相关,前20城依旧被中国城市与其他发达国家城市包揽,证明了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态是城市金融科技向好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发展模式上,这些城市或立足金融发展科技,或立足科技赋能金融,或二者兼修。从洲际分布来看,亚洲占9席,欧、美、澳洲各占6、3、2席。
指数答三问
一问:要不要发展金融科技?
答:金融科技是不可逆的趋势。
首先,全球各国政府对发展金融科技高度重视,全球已有超过40余座城市出台了金融科技相关政策或针对性扶持措施。此外,伦敦、上海、杭州、新加坡、迪拜、苏黎世等城都在争做金融科技中心,正举全城乃至全国之力发展金融科技。其次,资金持续流入金融科技领域,嗅觉最为敏锐的资本的流动揭示了未来发展方向。2019年,金融科技上市及未上市高融资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33%达485家,融资总额更是上升46%达1558亿美元,是金融科技日益兴盛的有力证明。第三,金融科技赛道竞争日趋激烈,从指数结果来看,全球中心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平均分差距较去年扩大3.7分,全球中心城市正奋力守住并扩大其先发优势;而区域中心城市中排名变动超3位者占了一半,表明在全球各国争相发展金融科技的当下,稍有懈怠就将落后。
二问:要发展什么样的金融科技?
答:要发展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
从全球、中国、美国的金融科技业态发展对比来看,区块链/数字货币、智能投顾等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业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是未来主要方向,推进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传统金融科技化进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近年来市场驱动型的中国在发展网贷等业态时遇到了不少问题、走了一些弯路,也需要及时自省并调整发展方向。无论从国别对比来看还是从行业发展遇到的困境来看,发展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行业都是当务之急,这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对目前困境的一剂治本解药。此外,利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能力也是至关重要,各国均需避免重走“先发展、后监管”的老路。
三问:不同城市怎么发展金融科技?
答:学榜样,找对标。
城市禀赋各异,在明确自身优劣势之后,就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金融科技发展之路。根据指数结果,我们呈出三张“金融科技发展红榜”,供各个城市找准榜样和对标,有的放矢发展金融科技。具体来看,“总榜优等生”是八大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按照金融科技驱动力可被分为“金融+科技”驱动型(北京,纽约,伦敦,上海和芝加哥5城)和“科技+金融”驱动型(旧金山(硅谷),深圳和杭州3城)。“单科尖子生”是产业、体验、生态三大维度的前五名城市,“最佳进步生”是单项进步最快的五座城市,其发展范式及经验均可供各个城市深入剖析并学以致用,以求共同进步。
关于GFHI
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数(Global Fintech Hub Index,简称GFHI)从企业、用户和政府这三大市场参与主体出发,力图以城市为单元把脉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的崛起之势。
继2017年9月在杭州首次发布《2017金融科技中心指数(Fintech Hub Index)》以来,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司南研究室携手各类机构已基于指数连续三年发布《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2019全球金融科技产业40城》《2019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等15份系列报告,持续记录和追踪国内外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捕捉各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机遇。
每期指数在保持稳定、科学可比基础上不断完善,客观评价城市的每类参与主体。一方面,报告力图成为城市的“体检单”、“对标卡”和“刻度尺”,帮助城市发现自身优劣势所在,找寻相应对标城市参照学习,同时记录城市进步的每一个脚印;另一方面,报告期望为想进入市场的企业提供全球趋势指引、政策规则指南和市场机遇分析,帮助金融科技企业在机遇之地展露锋芒。
关于我们
浙大AIF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cademy of Internet Finance,以下简称浙大AIF)是中国首个立足于学科体系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汇聚五个学院的研究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以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新金融监管与制度设计、大数据处理、云平台建设、风险评估、风险监控等为研究重点,致力于成为引领国际的中国新金融智库和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世界级基地。此外,作为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联盟的联合理事长单位和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互联网金融标准工作组的首批成员单位,AIF积极助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浙大AIF司南研究室立志于成为轻量级的指数智库,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其他商业公司提供经济理论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大数据指数方案,以严谨科学的指标维度和化繁为简的灵动数值,洞悉市场风向,跟踪变化趋势,提升决策效力。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杭州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实施以浙大为核心的多机构、多学科、多层次的伙伴合作战略,同时布局美国硅谷和英国伦敦。立足多元化经济核心地区,ZIBS聚焦新金融、新零售、新技术、新产业及新市场等领域的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ZIBS致力于成为商学领域的未来全球生态系统建设者,以建设成为全球领先、面向未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智能化的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商学院为目的,以带动浙大及中国商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为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目前,ZIBS与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中国学中心合作,开设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iMBA),下设金融科技产业和国际经营管理两个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的中国商学方向,专门招收培养留学生。ZIBS高管培训课程项目开设的培训课程主题涵盖宽泛,提供公开课程,也能满足企事业定制需求;授课地点灵活,更有机会参与国际课堂掌握最新行业发展动态和实践成果。
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
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担任业务主管单位,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蚂蚁金服、浙商银行联合发起,各互联网金融行业领先的企业或机构、相关行业及组织共同组建,并在浙江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的行业自律性质的社会团体。联合会前身是于2015年9月29日成立的浙江互联网金融联盟,联合会正式成立后与联盟双轨并行运营,最大优化行业服务与协助监管职能。
联合会旨在通过自律与创新服务来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下设提名与审查委员会、自律检查与规范委员会、金融科技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共关系委员会和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六个专委会以及一个秘书处,协助搭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平台,加强行业监督引导,开展行业创新研究,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经济能力和互联网金融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助力浙江互联网金融高地建设,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浙江省前景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研究中心(IDR)
浙江省前景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ata & Risk,简称IDR),是由贵阳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同发起,由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作为具体执行单位,合作共建的以“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水平研究基地,于2016年10月14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正式成立。IDR依托浙江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领先优势和浙江大学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特色,重点聚焦数字金融的风险管理,旨在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理论研究中心、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应用创新平台、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我国乃至国际大数据金融风险防控领域的理论和应用创新发展。